
「稳定」,是座围城还是避风港?松浦弥太郎给我的「人生解法」
- 成长
- 2025年6月26日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
三十多岁,工作和家庭看起来都挺安稳,好像终于拿到了年轻时梦想的剧本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总在某个瞬间,比如深夜睡不着,或者开车回家的路上,心里会觉得有点空,有点慌。感觉自己被各种事情推着往前走,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,外表平稳,内里早就有点失衡了。
最近看完松浦弥太郎的《就是玩儿》(Amazon日文版:https://amzn.to/3Gh3Oek)这本书,他形容这种感觉,简直绝了。他说,这就像“腰带松了的兜裆布”,看着好好的,其实哪儿都不对劲。
这真不是矫情,我觉得是我们这一代人挺普遍的一种感受。最近读了他的书,感觉很多困惑一下子被点醒了。所以特别想跟你聊聊,他是怎么看待人生起落的,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。
顺境时,不如踩踩刹车:为什么“八胜七败”刚刚好
当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,我们下意识就想猛踩油门,对吧?觉得必须抓住机会,把利益最大化。
但松浦提出了一个特别反直觉的说法,叫“八胜七败”。意思是在一场十五局的比赛里,赢八场输七场,这种状态反而是最好的。说实话,这挺颠覆我认知的。我们从小到大,听到的都是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最好”。
他打了个比方,我觉得特别形象:“人处于顺境的时间越长,反作用力就越大,就像用力按压的弹簧会跳得更高。”
他好像在提醒我们,总是赢,甚至赢得太轻松,其实是件挺危险的事。它会让我们变得贪婪和脆弱,一旦遇到真正的挫折,那个反弹可能会让我们直接崩盘。所以,主动让出一点“胜利”,给人生留点余地,这种“刚刚好”的赢,也许才能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逆境时,把“失败”当成宝:它不是疤痕,是经验值
聊完顺境,再说说不顺的时候。说到失败,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“丢人”,想赶紧藏起来,假装没发生过。
但松浦有个习惯,我特别佩服,就是坚持写“失败笔记”。他觉得失败根本不可耻,反而越是成功的人,失败的经验越多。
这真的给了我很大启发。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在朋友圈“扮演”精致生活的时代,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,好像需要巨大的勇气。
松浦推崇的“好坏事对照账本”(源自《鲁滨逊漂流记》)也很有意思。就是在最糟糕的时候,一边写下“坏事”,比如“孤身一人”,另一边也逼着自己写下“好事”,比如“我还活着”。写着写着就会发现,值得感恩的事,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。
我觉得,他不是让我们沉浸在失败里,而是教我们把失败当成一个“游戏存档点”来复盘。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好,下次怎么能改进。这样一来,失败就不再是心里的疤痕,而是实打实的人生“经验值”。
人生的终极目标:给自己造一片“好风景”
那说到底,我们这么折腾,究竟是为了什么?
松浦的观点,我觉得特别温暖。他把我们的人生目标,形容为创造一幅“美丽的景色”。这个景色,不是说要多有钱、多成功,而是那些能让我们内心感到充实和愉悦的瞬间。
比如,“是时间、空气、自然、生命和情感的结合”。可能只是用心做一顿饭时厨房的烟火气,或者和家人朋友的一次走心聊天。
为了创造这片“景色”,他有两个划分,我觉得太绝了。他把为了赚钱的工作叫“活计”,把那些不给钱但支撑着我们生活的事,比如家务、育儿、保持健康,叫“义务”。他认为,这两件事都得用同样的心思去对待,不能厚此薄彼,中间别留空隙,生活才不会失重。
他那个“望远镜”(看电子书,快速了解世界)和“放大镜”(读纸质书,深入思考)的比喻,我也觉得特别好。提醒我们,既要抬头看路,也得低头看看自己的内心。
结语:或许,就从“捏好一个饭团”开始吧
我觉得,松浦所有智慧的核心,可能就是他妈妈教他的那句话: “只要能做出好吃的饭团,无论以后遇到了什么难关,就都能生存下去。”
这不就是说,真正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,不是什么宏大的理论,而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在最平凡的日常里,找到乐趣和掌控感。
所以,今天你想为自己的那片“好风景”添上点什么呢?或许,就从认真地给自己泡杯茶,或者给家人捏个饭团开始?